魯山縣素有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之稱,村多村小,資源分散,產業發展碎片化,村級“造血”功能不足。如何破局?去年以來,該縣堅持以改革思維謀突破,圍繞特色產業成立黨建聯合體,探索實施“組織建在聯合體、黨員聚在聯合體、人才育在聯合體、群眾富在聯合體”四聯模式,走出一條強村富民的鄉村振興之路。
組織建在“聯合體”,筑牢鄉村振興“主陣地”
今年初,該縣制定出臺《關于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融合賦能行動實施方案》,圍繞“組織相加、工作相融、黨建引領、共建共享、發展共贏”“二十字”方針,用“紅色引擎”凝聚發展合力,打破“就村抓村”路徑依賴,打造了一批富有生機活力的黨建聯合體。
該縣西北山區有瓦屋鎮、背孜鄉、倉頭鄉、觀音寺鄉4個鄉鎮60個行政村,香菇種植歷史悠久,但因種植分散、規模小,導致市場競爭力弱,難以發揮產業集群優勢。2020年4月,該縣通過組織聯建、資源整合,打造食用菌產業聯合體,實現了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、共同發展。目前,建成香菇大棚1000多座,吸納1000多人就近務工,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。
董周鄉五里嶺是一處南北長5公里的丘陵地帶,因嶺地富含硒、鉀、鐵等元素,周邊村有2800多戶群眾種植酥梨,面積達6萬余畝。
如何攥指成拳,把酥梨種植戶組織起來、優勢發揮出來?該縣緊緊抓住黨建引領這個“牛鼻子”,把黨組織建在酥梨產業聯合體上,充分發揮政策支持、資源整合、服務統籌等方面優勢,著力破解資金、技術、銷售等難題,全力將黨建融合“勢能”轉化為產業發展“動能”。2020年,“五里嶺酥梨”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。目前,年產果品1.5億公斤,產值達3億元,輻射周邊23個村脫貧致富。
黨員聚在“聯合體”,勇當鄉村振興“主力軍”
該縣把奉獻意識強、致富帶富能力強的黨員產業大戶、黨員致富能手推選為產業“聯合體”黨組織書記,配齊配強產業發展“領頭羊”。同時,在產業黨建聯合體引領下,全縣1萬余名農村黨員主動認領政策宣講、技術指導、銷售服務等產業發展示范崗,提供產前、產中、產后全方位服務,勇當鄉村振興“主力軍”。
辛集鄉葡萄產業黨總支書記張平洋,深入鉆研葡萄種植技術,帶頭試點種植滬太8號、夏黑、京亞104等優質品種,使該鄉葡萄種植畝產值從2000元提高到15000多元,輻射帶動16個村連片種植葡萄1.5萬畝,產品遠銷全國各地,年創經濟效益近2億元。
土門辦事處廟莊村支部書記郭冠,發揮食用菌種植特長,幫扶種植戶30余個,為他們傳授香菇種植技術,幫其籌措起步資金,戶年增收2.5萬元以上。
馬樓鄉薛寨村黨員致富能手張延輝,流轉土地2100畝種植蔬菜,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,帶動農戶337戶年增收100余萬元。
人才育在“聯合體”,培育鄉村振興“主人翁”
該縣發揮融合黨建整合產業資源的匯聚效應,推進人才、資金、技術下沉產業鏈,破解發展難題,為產業振興提供有力支撐。整合行業單位服務資源,組織180名“懂經濟、會經營、技術精”的“土專家”“田秀才”成立科技服務團,在產業聯合體上組建縣農業科技服務團和25個鄉鎮分團,分包聯系產業項目,手把手教技術、帶項目。
同時,科技服務團依托手機端“掌上紅鷹”APP,開展“服務面對面、溝通解難題”活動,用“科技杠桿”撬開致富大門,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。去年以來,開展產業技術幫扶300多次,培訓群眾17萬余人次。
去年,該縣還出臺返鄉創業扶持獎補政策,實施人才回歸工程,推動人才回鄉、技術回歸、企業回遷、資金回流,著力培養鄉村振興“主人翁”。瓦屋鎮大潺寺村返鄉創業人才雷根憲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,“歸雁”變為“頭雁”,帶領全村種植黃花菜500畝,年總產量達150噸,年收益600萬元左右。
群眾富在“聯合體”,奏響鄉村振興“主旋律”
該縣依托區域化黨建聯合體,發展壯大特色產業,培育了10大特色產業園區,增加了大量就業崗位,帶動2.2萬戶6.5萬人致富,有效緩解了疫情對群眾增收的影響。
目前,庫區藍莓、辛集葡萄、董周酥梨、瓦屋香菇等“一鄉一業”產業布局基本形成,辛集張莊、熊背大年溝被命名為“全國‘一村一品’示范村鎮”,馬樓鄉被定為全國產業強鎮示范點。
四棵樹鄉立足自然稟賦,探索將黨建聯合體建在農家樂產業鏈上,統籌推進平溝、代坪、沃溝、黃溝、張溝、南營等6個村的農家樂建設,從業人員達1500余人,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越來越強。該鄉張溝村農家樂規模達到42家,每年吸引顧客2萬多人次,戶均年收入9萬元以上。
站在新生活、新奮斗的起點,魯山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,把融合黨建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“紅色引擎”,奏響“業興、村強、民富”的鄉村振興新樂章。